返回

巨星農夫

首頁

第24章 好萊塢的稱霸之路

卜朽扭頭又看向黃欣,道:“老哥,《投名狀》結束了,你應該還沒接到新的戲吧,來給我做個制片人。另外,你圈里人脈廣,幫我拉個好點的劇組班底過來。”

陳可心都要納入麾下,卜朽自然也不會放過黃欣。

“沒問題,這個交給我。”

卜朽笑笑,點了點頭。

“老陳,你不是問我為什么開始轉入幕后嗎?都是這小子搞得鬼!”黃欣瞪眼看著卜朽。

陳可心,聞言詫異的看著卜朽。

“對于國內電影,短期來看,監制的意義來得更直接。如果沒有一個人堅持做下去,大家就不會覺得這個職業重要。

我發現美國的制片制度對電影本身很有幫助,比如演員不可以兼戲,這在國產片中是常有的事。我一直覺得我們應該有個演員工會,對有些東西要有限制,否則好片子出不來。

老美的片子,劇本籌備三年,拍攝大半年,后期得兩年,沒這個時間就沒這個細致。

越往后,觀眾的眼力越厲害。很多人說只要有一個好故事就行,但我認為不是光有好故事就一定是好片子,電影的精致是整體綁在一起的。

跟朽細聊了之后,又在‘殺死比爾’劇組看多了,讓我意識到國內電影行業確實缺少監制,然后我就開始有意識的去了解監制制度。

其實,老陳你們香江是有監制制度的,但由于地域限制,沒有形成氣候。

我跟這小子想的一樣,希望自己國家也能出現成批的監制,像是CEO,保證生產線的正常運轉,讓整個過程在影視行業的規律里進行。”黃欣緩緩的道。

這時,卜朽接著他的話,道:“當然,在規律里進行的電影并不是一定會賺錢,但如果你不按照這個規律進行,你就沒有整體的競爭能力,對外來的強大的電影工業是無法抵抗的。比如好萊塢電影,獨創性并不是擺在第一位的,其制作過程首先是有一個穩妥的保證,盡可能少犯錯,就會安全、準時的生產完成。只有每部電影都能按照這個流程來拍,整體電影制作才會提升上去。”

這個時候,卜朽又道:“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從而加速了全球范圍的資金流動,貿易往來,擴大了國際市場,也促使各國經濟更加開放,更加走向國際化。

這一趨勢,不僅逐步推倒著各國的經濟壁壘,同時,世界市場的擴大也成為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一條有利途徑。

而電影作為一種工業、科技與藝術的結晶,作為一種國際性的大眾傳播媒介,必然的與世界電影藝術潮流和國際電影市場密不可分。它所具有的藝術性、經濟性、文化性、技術性等特性,都必然的使其直根于民族文化土壤與社會政治經濟緊密契合,而又與世界整體經濟環境與世界電影運作發展趨勢互為促進、互為依托。

因此,當我們試圖大力發展國內電影產業時,應當以全球化的宏觀視野,用多項的、開放的和立體化的思維方式來進行。”

說到這里,卜朽喝了一口水,潤了潤喉,然后才繼續道:“世界電影經濟、電影市場、電影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全球化進程的總體脈絡緊密契合。經歷了歐洲電影的國際性擴張之后,美國電影開始稱霸全球!

“我曾看過一些資料,2000年時,美國電影在本土的票房總額已達70多億美元,同時還能從海外市場得到超過60億美元的收入。據說在1998年時,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制造業,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名從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

“早在20世紀初,美國電影人就具有了國際化的視野,美國對世界電影市場的占領,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那時的好萊塢制片人就開始注意到了國外市場,并在一些主要的國外市場設立辦事處。帶著他們的電影,推銷著他們的商品、文化和觀念走向世界各地。”

“一戰爆發,美國電影乘歐洲陷于戰亂之際,便逐步取代了法國、英國、德國等傳統的歐洲電影基地,形成了國際化的電影市場。這為美國大量庫存的電影找到了市場,據美國商業部1939年的報告稱,美國電影已經占到世界電影用量的65%,海外票房收入占到了好萊塢成本回收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僅在1945年之后的幾年里,就有2000多部美國電影進入意大利市場,加之美國遠洋船運業的發展,更加速了它對世界電影市場的占領和控制!到60年代,美國一半的電影年收入來自于出口!”

“60年代起,非洲大陸每年約放映三百多部影片,其中半數以上來自美國。70年代到80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極大的打擊了墨西哥和阿根廷的電影工業,從而又使得好萊塢電影在拉美的銷量急劇上升。而到80年代中期,島國又成了好萊塢的主要海外票房來源。不僅如此,在80年代,美國電影在歐洲共同體國家的收入同樣劇增,到90年代,占到了當地電影收入的90%!94年,美國年出口總額達到180億美元,電視、電影和錄像制品的出口額占到80億,這其中55%來自于西歐。”

“而對于世界上最早制作電影并擁有較強創作和技術人員隊伍的國家之一英國來說,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就開始處在好萊塢的陰影之下。在1914年,美國電影已占據英國市場份額的60%,幾年之后,英國放映的影片中至少有80%來自好萊塢。到90年代,好萊塢電影始終占英國市場份額的90%以上。

雖然很長時間里,英國電影人和演員贏得了30%左右的‘奧斯卡’獎項,如《烈火戰車》、《甘地》、《印度之行》等獲獎影片,還有像《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猜火車》、《黃金眼》等獲得較高票房的影片,但英國的電影工業迄今仍屬于好萊塢一個特定的互補。”

“隨后,到20世紀的最后十年,由于新興多廳影院的出現,又由于跨國投資的發展,加之互聯網的發展,都更加提升了美國大片在海外市場的收入,更加促進了美國影片市場的開拓!”

聽著卜朽的話,陳可心本來在桌上敲著的手,不知不覺就停了下來,整個人突然就正襟危坐起來,面色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