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混在東吳吃軟飯

首頁

第26章 逢迎

    

    孫仁回信給劉備,其內容,正是劉備所想要的。【首發】

    孫仁在信中說,既然漢獻帝已經遇害,出兵曹魏,已沒有什么效果了,現在最應當做的,是立新君,以安民心。

    當然,孫仁的回信中并沒有明確的表示誰有能力當下一位漢室的天子,更沒有指名道姓的說劉備才是新君的最佳人選。

    東吳的回信,劉備有一些捉摸不定,于是找來了諸葛亮,將孫仁的回信拿給諸葛亮看。

    諸葛亮哪里不知道劉備的心思,便道:“主公,孫將軍所言極是,現漢帝已死,縱是吳蜀聯軍大破曹軍,也是無濟于事的,若是要安天下民心,只能選出一位稱職的君主繼承大統才行。”

    劉備便問道:“孔明,依你之見,何人可以繼承大統?”

    諸葛亮實在無語了,主公劉備明明就很想要當皇帝了,卻不想從自己的口中說出來,這實在也太虛偽了一點吧?

    于是諸葛亮稍加思索,便說道:“主公,放眼天下,漢室宗親中,多是庸才,若扶持登上天子之位,只怕禍國殃民,依亮之見,能登大寶之人,唯有主公一人而已。”

    聽了諸葛亮的話,劉備假意震驚,道:“孤身為漢臣,豈可趁人之危,若孤去當這個皇帝,豈不是亂臣賊子,令天下百姓所不恥嗎?”

    劉備的反應非常的激烈,不過諸葛亮卻也回應得得心應手。

    只見諸葛亮突然間跪了下來,說道:“主公,為天下百姓計,希望主公勉為其難,繼承大統,若非如此,國不能太平,民心不能安定。”

    劉備道:“孔明。你陷孤于不義,還不速速離開!”

    劉備徑直將諸葛亮給趕了出去,諸葛亮離開劉備的書房,便召集了蜀中臣工,商議推立劉備為皇帝的事情。

    臣工們對于諸葛亮的提議非常的震驚,認為主公身為漢室皇叔,不應當落井下石,當今之事,應當出兵曹魏,將曹丕趕下臺。至于誰來當皇帝,應當從長計議才是。

    諸葛亮哪里不知道現在不是談論誰當皇帝的時候,不過若是不將主公推上皇帝之位,只怕他又會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出來。

    諸葛亮勸說眾臣道:“近日,蜀中一帶有祥風慶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沖霄而起,帝星見于畢、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應主公當即帝位。以繼漢統,更復何疑?”

    在諸葛亮的勸說下,群臣也沒了意見。

    若是劉備能夠當上皇帝,那么列為臣工定然是能夠封侯拜相的。自己的待遇級別,也是能夠提升的。

    于是諸葛亮便引大小官僚上表,請劉備繼承皇帝位。

    不過劉備卻并沒有立即答應,而是拂袖而去。姿態擺得相當的高。

    諸葛亮無奈,只好再生計策,那便是裝病。

    劉備聽聞諸葛亮病了。于是親自前往探視,在病床前,諸葛亮對劉備說道:“臣自出茅廬,得遇主公,相隨至今,言聽計從,今主公已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

    目今曹丕篡位,漢祀將斬,文武官僚,咸欲奉主公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主公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

    劉備道:“孤登位之事,等孔明你病好了再談不遲。”

    孔明聽罷,從榻上躍然而起,將屏風一擊,外面文武眾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

    劉備一看,知道時機成熟,便應允了登基為帝。

    隨后劉備便寫信給東吳的孫仁,信中的話說得也非常的委婉。

    劉備在信中說,如今漢室不濟,宗室當中,能登大任者,只怕屈指可數,現在天下人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夠繼承漢室的正統,于是自己在百官的推薦下,勉為其難,只能暫代皇帝之位,若他日盡破曹賊,皇帝究竟由誰來當,還可以再商量。

    孫仁將劉備的信讀給了文武百官聽,眾臣一聽,都心生鄙夷。

    諸葛瑾道:“劉備厚顏無恥,竟然真的趁人之危,打算自己來當皇帝了,若是讓漢獻帝知道,只怕漢獻帝會頗為失望的,只可惜吾弟孔明,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幸輔佐了此等主公,當真是明珠暗投。”

    魯肅也道:“劉皇叔此舉,實為不義,主公,依肅之見,不如斷了劉備的錢糧,命他打消登基為帝的想法。”

    魯肅的提議,倒是得到了群臣的響應。

    劉備再怎么拽,蜀中也只不過是在東吳的資助下才能夠存在的政權,如果東吳對蜀中進行經濟、錢糧上的制裁,相信不久之后,蜀中自會大亂,那么劉備,還拿什么去當皇帝?

    孫仁詢問楊林的意見,楊林道:“主公,劉備想要當皇帝,就隨他去當好了,我東吳只要不確切表態,那么就不會如劉備這般被千夫所指,此外,我東吳送給劉備的糧食,是給那些行將餓死的受災百姓們吃的,與劉備無關,若是我東吳單方面停止了糧食的資助,只怕劉備會見蜀中百姓之死,推到我東吳的頭上。

    我東吳不可做有違德行的事情,因此,還請主公對劉備登基為帝一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楊林會如此說,早在孫仁的預料之中。

    當日和楊林在書房里密談的時候,楊林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對于劉備想要當皇帝的野心,東吳方面不宜干涉,倒是東吳的主公何時能夠改元稱帝,這才是應該從長計議的事情。

    現在,孫仁自己,并不像劉備這樣有一個漢室宗親的名聲,若強行稱帝,只怕會遭到別人的非議,為了不向外樹敵,因此東吳稱帝之事,倒是能夠再緩一緩。

    計議已定。孫仁便回信給劉備了。

    這封回信,劉備看得頗為高興。

    在信中,孫仁并沒有標明自己是否支持劉備登基為帝,只是說了自己的經歷,孫仁說,自己本不愿意成為東吳之主,只可惜,自兄長孫權死后,江東孫氏,竟無人能夠繼承這主公之位。因此自己才勉為其難,登上主公之位,現在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只是以百姓的身家性命為重,并不專權,為人君者,理應如此。

    連東吳的主公都這么說了,劉備可算是松了一口氣,現在蜀中一帶的民眾。全靠著東吳的救濟才能夠存活,若東吳出聲反對自己登基的話,自己還真的無法下定決心。

    有了東吳的默許,劉備也就開始積極的運籌登基大典。

    在登基大典上。劉備率領眾臣登上高壇,在壇上,諸葛亮高聲朗讀祭文道:“皇帝備,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殘忍。戮殺主后,罪惡滔天;操子丕,載肆兇逆,竊據神器。群下將士,以為漢祀墮廢,備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罰。備懼無德忝帝位,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高、光之業,將墜于地,謹擇吉日,登壇告祭,受皇帝璽綬,撫臨四方。惟神饗祚漢家,永綏歷服!”

    將祭文讀完,諸葛亮率領百官恭上玉璽,劉備接過玉璽,捧于壇上,再三推辭曰:“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孔明便又道:“陛下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況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復何讓焉!”

    文武各官,皆呼萬歲。

    于是劉備改元章武元年,立長子劉禪為太子,次子劉永為魯王,三子劉理為梁王。

    劉備又封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賞,大赦天下。

    劉備登基為帝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曹丕的耳朵里,曹丕大怒,道:“劉備那個卑鄙小人,奪了我漢中之地,現在竟然也敢當皇帝,朕實在看他不順眼,眾位卿家,可有什么方法對付他?”

    程昱道:“陛下,劉備小子,不足掛齒,他雖然登基為帝,但其國力,根本不足以與我大魏抗衡,陛下只需率領數萬之眾,兵發漢中,便能滅他。”

    程昱之言說得頗為輕巧,于是有人提出了異議,此人正是許攸。

    許攸道:“程大人此言差矣,現蜀中雖然困難重重,連糧食都靠東吳的救濟,但是劉備手下,依舊精兵強將無數,南方孟獲造反,也被平息了,而夏侯將軍正是因為輕敵,才會失了漢中,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今劉備雖然可恨,但是若我軍貿然進攻,只怕會落得個失敗的結果,對于出兵之事,還請陛下三思。”

    曹丕不能決,而群臣末端,一人卻突然說道:“陛下,微臣有話說!”

    眾人定眼一看,此人正是司馬懿。

    在朝堂之上,司馬懿的職位卑微,本沒有他發言的余地,不過若是司馬懿想說話,眾臣自然是不會阻攔于他的。

    曹丕也是慧眼識人的君王,道:“仲達有何話說?”

    司馬懿上前一步,道:“陛下,今劉備登基為帝,號稱大漢皇帝,實際上,已經將我方定為賊寇,劉備若不除去,只怕我大魏再無寧日,因此,微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討伐劉備。

    但是要討伐劉備,必須要保證后方的安定,昔日武皇帝在世時,曾意圖討伐西涼的馬騰和漢中的張魯,正厲兵秣馬,但是卻不想東吳軍隊偷襲合肥,致使武皇帝只能派兵援助,才給了馬騰和張魯喘息的機會。

    因此,若要討伐劉備,必定要通好東吳,讓東吳不偷襲我大魏的后路,此才能安心伐蜀。”

    司馬懿的話雖然說到了點子上,但是曹丕卻不太愛聽,道:“東吳私自鑄造貨幣,早已是亂臣賊子,朕欲除之而后快,怎么還會去通好東吳?”

    早在曹操在世之時,每每提及赤壁之戰的大敗,曹操都是痛心疾首。曹丕在身邊看著,也頗為不是滋味。

    于是曹丕曾經立志,定要將東吳鏟平,以報赤壁之戰的仇!

    只可惜,要進兵東吳,卻不是時機,再加上劉備在成都稱帝,更使得曹丕的注意力不可能再集中在東吳身上。

    然而司馬懿卻說道:“非也!陛下,今劉備稱帝,東吳并未表態。可見對于我大魏來說,東吳并非敵人,而且在合肥之戰后,荀彧先生就曾經和東吳簽訂了和約,兩家互不侵犯。”

    曹丕道:“可是,東吳每日正將自家的糧草運往蜀中,可見吳蜀是一丘之貉,東吳又怎么會是我大魏的朋友呢?”

    司馬懿又道:“微臣聽聞東吳的主公孫仁,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想必是她憐惜蜀中的百姓,才會讓人將糧食送抵蜀中的,此是仁義之舉,并非對我大魏有所敵意。”

    經過司馬懿的分析。東吳給蜀中送糧的事情,倒也能夠說得通了。

    曹丕又想,吳蜀之間,也曾爆發過長沙之戰。因此,東吳算不得是西蜀的盟友,他們也不可能是大魏的敵人。

    曹丕便問道:“仲達。依你之見,如何才能使東吳偏向我方?”

    司馬懿道:“陛下可派人前往東吳,對吳主孫仁加以封賞,因此來投石問路,若孫仁受了賞,那么就表明,她對我大魏并無敵意,若是拒而不受,那再想別的辦法也為時不晚。”

    曹丕同意了司馬懿的建議,便降詔,命司馬懿代表自己,前往東吳,冊封孫仁為吳王,加九錫。

    司馬懿領命而去,帶上了大魏皇帝的封賞,領著隨從,前往江東。

    來到了柴桑城后,孫仁命人以國禮來款待魏使,并安排司馬懿住進了柴桑城內最奢侈的會所。

    不過孫仁并沒有立即召見司馬懿,司馬懿也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獨自一人在柴桑城內閑逛。

    這座城市,可比許昌、洛陽繁華多了,亭臺樓閣,金碧輝煌,在江北的時候,常聽人說東吳繁花似錦,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司馬懿贊嘆,難怪東吳有能力這么長時間資助蜀中,聽聞東吳的繁榮,全靠了和別人通商,這和昔日曹操只重視農業生產的方針政策大相徑庭,難道說,發展商業真的能夠起到如此的效果嗎?

    見識了柴桑城的繁華,司馬懿有一些想要見楊林,不過畢竟柴桑城人多眼雜,自己與楊林的單獨會面,倒是有一些不便的地方,于是司馬懿打消了去見楊林的想法,也沒有去見長久以來和自己通氣的龐統,只是在驛館之中老老實實的等待東吳主公孫仁的召見。

    另一方面,孫仁召集眾臣,商議如何應對魏國的封賞。

    呂蒙道:“曹丕身為賊子,竟然敢向我東吳發號施令!這一次,他膽敢派人來向我東吳受賞,分明是要我東吳稱臣于他,是可忍孰不可忍,依末將的話,定要將使者斬首,以懸于城門之上。”

    魯肅連忙道:“萬萬不可!呂將軍,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縱是我東吳不受曹魏的封賞,只要將使者遣回江北即可,哪里需要斬人首級,使吳魏之間矛盾加深?”

    呂蒙性子急躁,不甘心東吳被曹丕那小兒侮辱,于是言辭激動。

    而魯肅則性格溫吞,凡事不會做得太過,因此只是勸說主公將來使遣散回去。

    不過縱然是性格不同,但是呂蒙和魯肅兩位重臣,都并不認同來自于曹丕的封賞,都認為身為東吳的主公,孫仁不應該接受曹丕的封賞,以現在東吳的國力和兵力,只要孫仁想,那么縱然是吞并天下也有可能,又怎么能夠去接受曹丕的封賞呢?

    實際上是否受賞一事,孫仁心中早有了決斷,只不過,群臣們大部分都反對,令孫仁不好表明自己的態度。

    于是孫仁只好又將楊林請出列,道:“楊林,你倒是說說,對我東吳來講,是受了曹魏的封賞好,還是不受的還?”

    楊林向孫仁行了一個禮,道:“主公,微臣思前想后,總覺得縱然是微臣想破了腦袋,也沒有主公所想的高明,因此,是否受賞一事。還請主公專斷。”

    此人竟然在朝堂上耍起了無賴,若是與楊林獨處,孫仁早就粉拳伺候了,不過在朝堂之上,孫仁卻也只好暫時忍著。

    楊林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見朝堂上的眾位臣工,大部分不同意接受曹丕的封賞,于是他也并不表態,不將仇恨拉到自己這邊來。

    孫仁猶豫著,是否應當現在說出自己的想法。不過此時,張昭卻站了出來。

    只聽得張昭道:“主公,曹丕的做法雖然是要我東吳稱臣,但是實際上,這不過是他為了進兵蜀中的權宜之計罷了!若主公接受了曹丕的封賞,那曹丕便不會派兵討伐我東吳,我東吳將會穩定的發展,反觀魏國與蜀國,定會兵戎相見。到了那個時候,我東吳只要坐山觀虎斗就可以了!”

    張昭的話,倒是提醒了朝中的眾臣。

    原來從剛才開始,群臣的注意力都全在東吳的名聲上面。接受了封賞,便是向對方稱臣,那么在名聲上,自然也不太好聽。

    但是群臣們卻沒有想過。就算是東吳向曹魏稱臣,以曹魏現在的能力,哪里管得過來東吳的事情?

    也就是說。東吳就算是向曹魏稱臣,那也只不過是個名而已,而東吳實際上得到的好處,卻遠遠大過在名身上吃的虧。

    諸葛瑾得了張昭的啟發,道:“主公,曹魏對于我東吳,實際上鞭長莫及,因此,縱然是稱臣于他,他也管不了我東吳之事,而我東吳,倒是能借此機會發展,等時機成熟,再自立也不晚!”

    張昭和諸葛瑾的話,很快就得到了群臣的認可,于是群臣紛紛表態,都贊同東吳接受曹丕的封賞。

    孫仁便道:“既然如此,明日孤就召見曹魏的使者,以接受曹魏的封賞。”

    打從自己開始當東吳的主公的那一刻開始,楊林就向孫仁灌輸著厚黑之道,厚黑之道的關鍵,便是心腸要黑的時候就應當黑,臉皮要厚的時候就應當厚,如此才能夠成事。

    當今東吳,在經由孫仁的治理后,其綜合實力,并不亞于曹魏,但是為了贏得更多的利益,孫仁卻愿意接受曹丕的封賞,如此扮豬吃老虎,可謂厚黑之道的精髓所在。

    于是第二天,孫仁便召見了司馬懿。

    司馬懿向孫仁宣讀了曹丕的旨意,其中除了冊封孫仁為吳王、加九錫之外,還附加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讓東吳方面,不再給蜀中提供糧食。

    但是對于這一點,孫仁卻搖搖頭,道:“尊使此言,實在是令孤為難,還請尊使轉告陛下,我東吳向蜀中提供糧食,并非是東吳承認劉備稱帝,而是因為當下蜀中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若不提供糧食給他們,只怕生靈涂炭,孤是于心不忍,還請尊使明鑒。”

    孫仁說得頗為動人,就算是司馬懿,也有些同情孫仁了。

    雖然東吳方面的做法有一些婦人之仁,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但是這起碼符合了孫仁女子這樣的身份,如果東吳的主公是由男子擔當的,想必就不會對蜀中加以援手了。

    當然,司馬懿雖然是曹丕派來的使者,但是卻沒有臨機專斷的權力,因為孫仁不肯撤回對蜀中的援助,因此曹丕的旨意,現在還頒發不得。

    司馬懿命人快馬加鞭回洛陽報信,說東吳主公愿意稱臣,但是基于道義方面的考慮,拒絕撤銷對蜀中的糧食資助。

    曹丕聞言,立即與眾臣商議,如何應對東吳。

    東吳此舉,分明就是兩面三刀,明里接受呢曹魏的封賞,愿意稱臣,但是另一方面卻資助曹魏的敵國蜀漢,像這樣的做法,曹丕原是沒有辦法容忍的。

    但是曹丕又一想,東吳的舉措,只不過是處出于人道的考慮,再加上現在是非常時期,只要東吳能夠稱臣就已經足夠了,哪里還能夠考慮到那么許多?(未完待續。。)